•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正文
  • 我所院师生赴京参加纪念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成立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提交时间2024-10-01 23:55:39

    2024920日至24日,纪念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成立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于中国北京举行。会议主题为“新人文:促进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互动”,着重聚焦于“时间:认知、经验和表达”的内容。作为无处不在的时间,是人类所有知识、经验和表达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入探索的意义。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举办,共有10个大会报告与36个分论坛报告,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学科的学者一起探讨新时代下人文与科学的多学科的交叉性话题。我院党委书记陈晓东、倪根金教授、王福昌教授、魏露苓教授、陈志国副教授、谢萍副教授、杨柳老师、陈琦老师和部分研究生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1 孙小淳院长与华农参会代表合影

    2 大会开幕式会场

    92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在北京西郊宾馆会议中心的银杏大厅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牛晓丽、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先后致欢迎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及人文科学助理总干事布里埃拉·拉莫斯、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路易兹·奥斯特毕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领域研究,政策和前瞻部主任约翰•克劳利、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前主席朝戈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王进展分别讲话。而后,熊秉真与牛晓丽在开幕式上签约,将亚洲地区首个“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教席”颁发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此外,开幕式还设置了一个缅怀李政道博士的特别环节,参会人员集体默哀一分钟,并由李政道博士的长子李中清教授上台给大家分享了李政道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最后开幕式在“高山流韵”彝族音乐表演中圆满结束。开幕式后,朝戈金、李中清、威廉·麦克布莱德分别为大会作了三场主旨报告。

    3 会议代表大合照

    921日下午,我院所负责的“S8:作物、动物、农具与农业的演进:长时段视角”分论坛在中北厅举行,学院历史系科技史学科带头人王福昌教授与谢萍副教授分别主持上、下半场的会议。我院王福昌教授、魏露苓教授、陈志国副教授和谢萍副教授分别作了《“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性时间”》《历史时期广东笔记文献中的广东柑橘类研究》《长时段理论视角下番荔枝在中国的引种、传播与栽培技术史》《红胜于绿:明以降英德地方茶叶发展史考述》的报告,研究生王思昊、郑珈泋、费雨辰、刘家振则分别以《长时段视野下宋代福州水生动物探赜——以淳熙<三山志>为考察中心》《<广东新语>中的海产资源与人类活动——从长时段视角分析》《近代潮梅地区商品性肥料的更替——兼论“长时段”的因素》《明清民国时期乌桕种植推广研究》为题作论文报告。另有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曲静、徐晶,广西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李岚分别作了《辩证思维下的气候变化与历史演进关系研究》《明清以来福建茶区变迁考述》《粉垄农耕技术生产力特征研究》的主题分享。倪根金教授、陈志国副教授分别围绕上、下半场的学术报告逐一提出富有针对性的点评。魏露苓教授最后总结,认为农史研究未来的发展需要靠年轻人,希望农史研究永葆青春与活力。

    3 王福昌教授主持S8分会场

    4 王福昌教授作学术报告

    5 魏露苓教授作学术报告

    6 陈志国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7 谢萍副教授作学术报告

    8 曲静博士作学术报告

    9 王思昊研究生作学术报告

    922日下午,我院所负责的“S8:作物、动物、农具与农业的演进:长时段视角”分论坛继续在8号会议厅举行。我院杨柳老师以《稀见明代日用类书<神隐>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分享,研究生拜嘉豪、彭德、赵越则分别作了《略论宋以来樟脑的利用及制作技术》《物竞天择:民国以前巴戟天品种分化与产地变迁研究》《历史时期岭南地区李子品种、栽培及利用研究》的论文报告,另中国农业博物馆王少迟老师以《<新制诸器图说>中汲水灌溉农具“鹤引”考释》为题进行了生动的展示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研究生郭煜宸则作了《东汉南阳郡农业生产概述——以<南都赋>为考察中心》的报告。最后,王少迟老师为本次分会做一全面总结,并将其听取报告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思考与在场老师、同学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10 杨柳副研究馆员作学术报告

    11 彭德研究生作学术报告

    12 出席“作物、动物、农具与农业的演进:长时段视角”分论坛部分代表

    会议期间,参会的农史师生还旁听了其他分论坛的报告,与中外会议代表集体参观天坛和国家考古博物馆。

    初审:倪根金

    复审:程夏敏

    终审:肖蕙

    作者:人文与法学学院   来源:人文与法学学院   人气: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