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重点实验室  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
    • 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

    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是广东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是基于当前党中央正在大力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所需而立项建设,具体研究方向为岭南农耕文明资料数据库建设、岭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岭南传统农业技术复原试验与综合研究、热带亚热带传统农产的综合试验与开发利用研究。有利于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落实、推动岭南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研究。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为主,同时整合了学校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资源植物实验室、国际中兽医研究所、土壤生态实验室中心、葛根研究院和华南农业博物馆等校内平台。



    一、实验室的特点和创新亮点

    (一)实验室特点

    一是立足岭南。与岭北同类实验室比较,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立足岭南亚热带优势农业生物资源,围绕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粮食作物、糖料作物、岭南佳果、特种药用植物、特种花卉、特种林木、家禽家畜、南海动物开展系统性的研究,围绕赋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工具、农田水利、农业动植物、农业技术进行研究。

    二是“农”“史”结合。与哲学社会科学同类实验室比较,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直接瞄准国家“新文科”“新农科”建设的战略,着力推进文理两大学科门类的交叉,促进农业科学与历史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三是贯通古今。与非历史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比较,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对接习近平的历史思想,着力用农业科学的理论方法,挖掘岭南农耕文明的现代价值,揭示当代岭南农业的历史渊源。

          (二)实验室创新亮点

    一是理论方法创新。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业科学理论方法的运用。

    二是岭南农耕文明史研究的创新。过去学术界对岭南农耕文明史已有不少研 究,但仍然留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二、人员设置

         (一)实验室组织结构

          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设主任1人,常务副主任1名,副主任2人。

         (二)科研队伍的结构与配置

          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目共有33人组成,教授15人,副教授13人,讲师5人。50-5913人,40-4915人,40岁以下5人。科研人员32人,资料员1人。

         (三)吸引和稳定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措施

          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计划制定《吸引和稳定优秀中青年人才办法》,按照“厚待重用现有人才,积极引进急需人才,着力培养未来人才”的总体思路,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



    三、平台建设进度

    时间

    预期目标

    成果完成

    2023.3-2023.8

     ①完成南沙沙田复合生产系统申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

     ②指导研究生完成岭南植物史研究的学位论文6—8篇。

     ③发表茶叶和药用植物的论文2—3篇。

     ①相关学位论文18篇。

     ②相关论文6篇。


    2023.9-2024.2

     ①完成增城丝苗米种植系统申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

     ②发表茶叶、药用植物和传统食品加工的论文5—8篇。

     ①增城丝苗米种植系统、广东南雄水旱轮作系统成功申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

     ②相关论文8篇。


    2024.3-2024.8

     ①完成华南农业大学馆藏民国文献数字化工作。

     ②发表水利类和植物类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论文8—10篇。

     ①完成农业文献156种扫描。

     ②相关论文9篇。




    官方微信

    • 学院公众号
    • 团委学生会
    • 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