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科学研究  学科介绍
    • 学科介绍

    学院有文学、历史学、法学、理学四个学科,有科学技术史、中国史、法律硕士、农业硕士4个硕士学位点。现有教工118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8人,硕士生导师29人。学院于198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已培养研究生200余名。

    1.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以农史为重,立足岭南,面向世界,研究领域分为农学史、技术史、科技与社会、科技考古与遗产保护四个方向。

    本学科点于1980年开始招生,是国内最早招收农史研究生的硕士点,培养了中国第一个农史研究生,最早举办中国农史界第一个国际学术会议、最早创办“文革”后农史刊物《农史研究》、最早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的农史单位等;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出版《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救荒本草校注》等著作40多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高校人文社科二等奖、国家图书奖二等奖、广东社科最高荣誉奖、广东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等科研奖励20多项。拥有以收藏农业历史文献为特色的特藏书库,藏书量达8万多册,收藏的古农书为国内外最多,是广东省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举办“南方草木状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2016年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6次;邀请美、英、法、德、日、韩、印、越、泰等国学者,以及国内学者葛剑雄、李根蟠、陈春声等近百学者来访;师生出访美、英、日、韩、印、泰、以色列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访学。

    学科负责人:倪根金  首席教授

    导师:倪根金  王福昌  衷海燕  吕建秋  刘玲娣  徐燕琳  

    王权典  傅修海  袁建新  高列过  刘红娟  赵艳萍

    杨品优  江保国  李桂芹  朱嫦巧

    2.中国史

    中国史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专门史三个学科方向。其中中国古代史下设先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和明清史、古代乡村社会史等几个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史下设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近代岭南农业生态史等四个研究领域;专门史下设宗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岭南地方文化史、中外农作物及栽培技术史等四个研究领域。

    中国史学位点与拥有40年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的科学技术史学位点互为依托、资源共享,研究人员相互支援、教学体系平台一体两用,使学位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第一,在农业生态史、乡村社会史、中外农业文化交流史方面拥有自己的研究传统和特色;第二,利用岭南独特的区域优势,在海上丝绸之路与文化交流、岭南地方文化史、岭南民俗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和特色;第三,在乡村社会史、水利史、灾害史方面形成了较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领域与研究成果对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为未来的文化建设、智库建设培养急需的人才。

    学科负责人:衷海燕  首席教授

    导师:衷海燕  王福昌  刘玲娣  杨乃良  杨汤琛  傅修海

    杜国明  高列过  赵艳萍  杨品优  李桂芹  殷小平  朱嫦巧  

    3.法律硕士

    法律硕士招收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法律硕士研究生。立德树人、务实致用为指向,为广东乃至全国培养具有较强法治思维和实践能力,并具有涉农暨城镇化法治专业特色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

    本学科现有导师23人,均具有高级职称或国内名牌法律院校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人;所有导师具有10年以上法律实务经验,部分兼聘为省政府暨省农林部门法律顾问、省市人大立法顾问、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等社会职务,并从法律实务部门聘有资深行业导师32名,形成一支高标准且精干的“双师型”队伍。与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司法行政部门律师事务所等建立10多家实践基地,设置了省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省市人大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地方法制与农村法治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与校相关学科协同建立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法治、农林经济法制、农业知识产权、粤港澳合作法律等研究团队近年共承担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千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65项;为政府提供重要法治社会服务200余项;出版法学专著23部,涉农法制教材及科普读物15部。

    学科负责人:王权典  首席教授

    导师:王权典  欧仁山  李艳梅  杜国明  刘红斌  吕建秋

    陈亚平  江保国  杜金沛  周建华  徐  芳  刘雪梅

    钟广池  李  燕  赵  蕾  王  慧  刘  勇  邓定远

    高  敏  林  友  张  华  魏  旭  韩  

    4.农业硕士

    农村发展方向主要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培养能够掌握社会学、管理学和发展规划等学科的农村发展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农村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高层次的农村发展专门人才。

    本学科有导师30人,其中教授14人。近五年立项课题4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8项,科研经费681万元;出版专著16部。

    学科负责人:杜国明  首席教授

    导师:杜国明  王福昌  倪根金  杨乃良  何方耀  衷海燕

    王权典  徐燕琳  傅修海  袁建新  刘玲娣  杨汤琛

    吕建秋  刘红娟  郑庭义  陈亚平  江保国  赵  

    刘雪梅  孙宗美  赵艳萍  雷  静  赵  蕾  万  

    龚金红  殷小平  陈志国  李桂芹  朱嫦巧  韩  

    5.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培养具备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与文艺理论素养,并在写作、口头表达、新闻采编撰评、创意写作等方面具有较高素养的创新性专业技能人才。

    本学科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近十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科研课题1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多部,多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学生近两年来在省级以上大赛中屡获佳绩,斩获一等奖20多项、二等奖100多项、三等奖150多项。

    6.哲学学科

    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具备扎实哲学专业基础与理论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新闻出版及企事业管理部门从事理论文字、公务、企业管理、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科研教学都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在岗教师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4位教师有国内外进修访学经历。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等多项,出版著作近十部,多位教师的哲学课程,受到全校学生的欢迎和肯定。多年来培养的学生,获得硕士学位的近40人,攻读博士学位的有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