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动态> 正文
  • AI时代诗歌的破局与新生:科技与人文的深度对话 ——“AI时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圆满举行

    提交时间2025-03-09 20:23:33

    2025年3月8日,由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广州市女知识分子联谊会教育分会协办的“AI时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的机遇与挑战”主题研讨会在人文与法学学院院楼举行。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西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肇庆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广东省文联、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东现代作家研究会等文化单位和研究机构,《光明日报》《羊城晚报》、南方新闻网及《南方文坛》等媒体及刊物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I时代”诗歌创作与批评的机遇与挑战,并为“AI时代”背景下诗歌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会议由人文与法学学院科研副院长王瑛主持。

    研讨会会场

    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黄栩诗为大会开幕式致辞,以电影“哪吒”、大模型“DeepSeek”爆火为引,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提及AI在诗歌领域的不俗表现,由此引申到“人工智能创作的价值”“探讨诗人与评论家的角色定位”“构建适应AI时代的批评话语体系”等话题。

    黄栩诗副主席发言

    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黄亚月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为诗歌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新的可能,我校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将继续推进科技与人文的共生共融。

    黄亚月处长发言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党委书记陈晓东介绍了人文与法学学院的历史发展、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AI时代中文学科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陈晓东书记发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傅修延教授以消极能力与诗歌创作为题,深入探讨 AI 时代诗歌创作中人类独特的情感思维优势,为重新审视诗歌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暨南大学王小英教授以符号泛滥与诗歌欣赏为切入点,指出 AI 时代符号的泛滥表达对诗歌产生的冲击与重构。

    傅修延教授发言

    王小英教授发言

              本次研讨会设有两个分会场。第一分会场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刘茉琳教授主持,江西师范大学刘亚律副教授评议。会议议题集中在“AI为诗歌创作带来的冲击”和“对AI在诗歌领域的运用应秉持何种态度”两大方面。中山大学陈希教授将人工智能的出现称为“奥本海默时刻”,认为AI是兼具开创性与挑战性的新鲜事物,会让“套路式写作”进入穷途末路,而个性的创作、人性的根本闪光因素是AI指令难以企及的。安徽师范大学叶帮义教授指出大部分人创造出诗歌的过程属于写作而非创作,而真正的创作是AI甚至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完成的,人工智能仅能影响一般性的写作。广州大学李俏梅副教授从创作和诗歌阐释批评两个层面进行讨论,指出AI拥有情感上的天然缺陷,但真正的诗歌,是人类从中实现成长并成为自身的一种方式,是人自主开展的自我建设,这是AI无法做到的独特生命体验。中山大学冯娜老师认为冥思是人类的特质,不需要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对诗歌的发展充满焦虑,AI与人类之间并非对立关系,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与它们更好地共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王晓娜老师将诗歌的创作比喻为酿酒,认为写作需要经历岁月的沉淀,而AI并未经历这一过程,AI对我们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创作,尤其是语言的应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东省作家协会世宾老师认为AI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象征,AI生产出来的是商品而非文学作品,是缺乏生命力的,真正的诗歌是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物,这是AI所无法达到的。刘茉琳教授强调独创性是诗歌创作的本质需求,写诗是人类心灵的需要,感性的体验才是我们重建世界、保存记忆最关键、最核心的途径。刘亚律副教授结合deepseek所创作的几首诗歌,认为AI所生产出来的诗歌,可能有意义,但是却缺乏意味,因为AI的它所描绘的世界还是一个有的世界,而真正诗的意义可能就是无在绵绵的回味当中,诗味才得以徐徐的展开。诗人叶紫指出,AI的诗歌有逻辑,却没有心跳和温度,无法表达或捕捉人在瞬间可取得的独一无二的真切体验。

    与会人员发言

    总结中,刘亚律副教授认为第一组的讨论概括为三个观点:一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对诗歌的创作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是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实;二是我们对人工智能时代诗歌的创作前景,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而不是过于忧心忡忡;三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诗歌创作引发我们思考更深刻的一些问题:诗歌的淘汰机制、生命体验、生命感受力、诗歌的语言等。

    刘亚律副教授发言

    第二分会场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向卫国教授主持,西南大学刘建平教授评议。岭南师范学院张德明教授认为AI因其海量知识储备、全面的审美观以及深入的学术深度,展现出了超越普通学者的能力,但是AI在诗歌解读中无法从意识和审美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整体评价,缺乏历史和美学的判断力。作家谭畅认为AI对诗歌创作和评论的冲击显著,诗歌创新通常涉及新观念、新方法或旧元素的新组合,AI在新组合方面展现出跨界优势,而人类则在提出新观念和采用新方法上可能更胜一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向卫国教授指出,AI写作基于算法和程序设定,与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存在本质差异,这导致了从过程到结果的差异,诗人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羊城晚报社专职编委、高级编辑陈桥生反思AI技术已经达到的创作水平,质疑传统写作和批评的价值,并指出AI技术的崛起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肇庆学院黎保荣教授通过具体例子展示了AI能够快速创作诗歌和小说,但也暴露出套路化、对不熟悉内容理解不全面、信息错误以及立场偏狭等问题。肇庆学院黎保荣教授认为AI有三方面特点科学性、立场性和主体性,但依赖于人类主体的指令,无法替代人的体验,输出的是既定程序编排一般的创作者可能被AI替代,但由于人的创作具有主体的敞开性,优秀的创作者始终无法替代。《南方文坛》副主编曾攀指出人类与AI之间存在长久的共存和互补关系,建议以开放的心态和美学角度审视AI创作。暨南大学唐诗人副教授提到AI生成的作品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及文学界对AI写作作品的接受度和未来趋势,他还探讨了人机协作在设计领域的相似应用,以及这种协作对未来文学创作可能带来的新方向。华南农业大学王瑛教授则认为AI在文本批评和资料收集方面高效且能迅速应用理论框架,但它无法自主提出创新理论或概念,并且也存在搜集错误和编造信息的问题。刘建平教授指出文艺批评已经进入到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因此当AI基于流量的算法,介入到数字人文批评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审美简单化、批评机械化的趋势。

    与会人员发言

    最后刘建平教授对会场发言进行了总结与评议,强调AI在提供创作灵感、辅助研究及提高创作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AI缺乏人类情感深度、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局限。

    刘建平教授发言

    人文与法学学院执行院长杨正喜为闭幕式致辞。从机遇来看,AI技术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可能性,拓宽了诗歌的表达边界,也为诗歌批评注入了新的方法论。从挑战来看,AI的符号化、算法化特征可能削弱诗歌的情感深度与人文价值,同时也对传统的诗歌批评范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认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发言,具有对技术变革的深刻洞察和主体自信,也体现出对诗歌批评新范式的积极探索。

    杨正喜院长发言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AI时代诗歌创作与批评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也展现了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广阔前景。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工具与可能性,但诗歌的本质——人类情感、想象力与创造力——始终是AI难以替代的。未来的诗歌创作与批评,既需要拥抱技术的力量,拓宽表达边界;也需要坚守人文精神,守护诗歌的情感深度与艺术价值。展望未来诗歌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中将继续以其独特的魅力,引领人类精神的探索与超越,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美好与启迪。

    与会人员合影

    图文作者:黎鸿彬 谢嘉伟 李华凤 张吕坤 蔡文超 余思睿

     初审:刘秀丽

    复审:程夏敏

    终审:肖蕙

    作者:人文与法学学院   来源:人文与法学学院   人气:49

    官方微信

    • 学院公众号
    • 团委学生会
    • 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