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栏目  学院新闻> 正文
  • 国学大讲坛|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王子今教授应邀到我院做学术讲座

    提交时间2025-03-18 16:09:03

    2025317日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王子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做题为《“蒲陶酒”的丝路行旅:从西亚到东亚》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系刘玲娣教授主持。

    王子今教授首先以考古发掘所见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酒器为线索,简要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王老师认为酒是粮食富余、生活富足的象征。秦简中也有以酒入药和以酒祭祀先农的记载。

    其次,王子今教授利用古代埃及壁画中呈现的酒文化元素,简要梳理了古代西亚和北非地区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文化。接着,王老师转入中西酒文化是否存在早期交流的问题上,王老师通过两种可以进行中西对比的典型器物——尖底瓶和茧形壶来展开,这两种器物在东西方都大量存在。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常见的器物,茧形壶则是战国秦汉墓葬和遗址中常见的器物,二者多为陶制。在域外,尖底瓶至少见于古代埃及和苏美尔,茧形壶则在塞浦路斯、埃及、日本和朝鲜半岛都有发现。王子今教授因此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何以古代东西方的酒器会呈现出如此相似的形态,这是否暗示着当时已经存在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

    再次,王教授介绍了《史记》记载的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中提及的大宛、安息所产“蒲陶酒”以及汉代“肥饶地”移种“蒲陶”的情况和西汉长安上林苑的“蒲陶宫”营造,认为“蒲陶、苜蓿”的神异组合,成为外来物种的特殊的代表性符号。王教授还讲述了大量汉地“蒲陶酒”故事,并提出悬泉置简文“宛酒”指的可能是“大宛”“品牌”的葡萄酒。

    最后,王子今教授以甘肃唐墓中发现的葡萄酒、朝鲜发现的新罗时期葡萄镜等,对葡萄酒东传及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面貌进行了纲领性讲述。

    在问答环节中,在场学生积极与王子今教授进行了互动,历史系学子向王子今教授就葡萄引入时间、“蒲陶”字形演变及秦汉史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得到了王子今教授的详细解答。互动结束后,刘玲娣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

    在本次讲座中,王子今教授以酒的起源为引子,详细梳理了西域葡萄在中土的引进与种植。将“蒲陶”这一物质成果置于中西丝路交流的历史图景中,以小见大,发人深省。 

    图文作者:陈家浩

    初审:刘玲娣

    复审:程夏敏

    终审:肖蕙

    作者:人文与法学学院   来源:人文与法学学院   人气:27

    官方微信

    • 学院公众号
    • 团委学生会
    • 易班